非遗传承人坐镇让学校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
来源:未知 2023-11-13 14:23
江南絲竹是一種特色民間獨奏音樂,在上海的傳承已有300多年。現在在楊浦,一場場線下體驗活動正在讓以江南絲竹為代表的非遺文明走出前史、走出「屏幕」,走到市民身邊。近來,在同濟大學德文圖書館內,一場2023年同濟大學「故鄉詩情」經典吟誦展演暨第八屆非遺高校行活動拉開序幕,江南絲竹市級非遺傳承人坐鎮,讓校園師生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明的魅力。

正午12點,德文圖書館活動室內已經熱烈起來。舞臺上,身著古典服飾的江南絲竹市級非遺傳承人阮弘攜手三位團隊成員,以揚琴、琵琶、二胡、笛子四種樂器,深情演繹著江南絲竹經典曲目《紫竹調》。只見指尖飄動,技法嫻熟,動聽而輕捷的曲調傳來,讓臺下觀眾似乎置身於江南的熱烈院子之中……作為第八屆非遺高校行活動的開場扮演,本次表演迎來了同濟大學師生們的積極觀看,其間不少還是外國留學生,剛來我國不久,對江南絲竹這一傳統音樂充溢獵奇。來自土庫曼斯坦的歐莉同學就表明,對她來說,這是一場機會難得的音樂之旅。「這些樂器一同獨奏,讓我有一種放松的感覺。」

隨後,活動還邀請此前在同濟大學「故鄉詩情」經典吟誦活動中獲獎的學生代表上臺朗讀,從唐代李白的《蜀道難》到嶽飛的《滿江紅》,我們個個心情飽滿、慷慨激昂,體現出對詩詞的喜好和尋求。留學生們自己也登臺,帶來了一首詩詞朗讀《江南》,配合著江南絲竹專業樂手的現場伴奏,別具一番詩情畫意。
來自南非的留學生鹿影是《江南》朗讀扮演者之一,他說,江南絲竹樂有一種奇特的治愈力氣。「我很喜歡今日的江南絲竹音樂,它讓我在扮演時很平靜,也引導著我踏準音樂的節奏來朗讀。我想我會一直記得這場扮演,這將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。」
從國內師生到海外學子,非遺文明在年輕集體中的魅力無疑正增強。在阮弘看來,非遺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同時,也在為今世文明的創新和發展貢獻著力氣。廣闊年輕人僅僅需要一個觸摸非遺的契機,漸漸地歷經觸摸非遺、知道非遺、了解非遺、愛上非遺這一過程。
「其實年輕同學與非遺的情緣需要我們的引導。就以江南絲竹為例,年輕人要先觸摸到傳統樂器,然後漸漸和我們獨奏,體會這種演奏的樂趣,再在此期間琢磨出新的發展、新的創造,讓自身的音樂進一步與大學生活貼近、與新時代貼近,帶來新的江南文明表述。」阮弘表明。
此外,活動還為同濟大學「故鄉詩情」經典吟誦活動獲獎學生頒發了證書,鼓勵我們持續堅決文明自傲,堅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明,推動我國文明「走出去」。記者了解到,「非遺高校行」作為區文明品牌活動,自2012年在楊浦建議,先後在上海財經大學、同濟大學、上海理工大學、復旦大學、上海電力學院、上海體育大學等高校展開。活動把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明遺產資源展現在高校師生面前,有用推進楊浦區非物質文明遺產保護作業的深入展開。未來,楊浦區文明和旅遊局將進一步用好區域內百年高校資源,把非物質文明遺產保護作為區校聯動的促進紐帶、拓寬非遺作業的有用途徑,以高度的文明自覺和文明自傲,講好我國故事、傳播好我國聲響,在潛移默化中增強高校師生對文明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,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。


